犯人为什么要“剃光头”?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!

囚犯
犯人被送入监狱时,一般首先都要被“剃光头”。据说,这样做便于管理:如果囚犯逃跑,很容易被人识别。即便不发生越狱之类的事情,犯人在监狱里平时也好的理卫生,并且不易在头发里藏匿物品,等等。
这类解释,具有实用上的意义。其实,这些都是传统,加上有现实的实用意义,才被保留下来。
囚犯转移
“剃光头”本身,也是一种刑罚,与坐牢、强制劳动的性质是一样的。古代“剃光头”,被称作为髡刑。髡刑,上古五刑之一,就是将违法的人剃掉头发,或剃掉一部分头发,或胡须。中国古代普通人都不剃发,传统的理念是“身体发肤授之于父母”,所以剃掉头发是一种辱刑,髡刑属于耻辱刑,夏商周到东汉时期一直流行。
囚犯服刑
《三国演义》中有个细节,曹操行军时下过一道命令,士兵的马如果踩了麦田,那就得杀头。结果曹操自己的马受惊,践踏了麦田。为了体现军纪的严肃性,曹操“割发代首”,就是割下一把曹操的头发,算作“杀头”了。
很多人对这个情节多少都误读了,认为曹操“奸诈”,割把头发怎么能算“杀头”呢?
客观公正地讲,曹操当时这么做并是“奸诈”,而是做到了“有法必依,执法必严”。《礼记·曲礼》曰:“礼不下庶人,刑不上大夫。”曹操“割发代首”,是有“法律”依据的。
戏曲造型
“礼不下庶人,刑不上大夫”,《礼记》中的这两句话,很多人也容易错误理解,以为是对普通老百姓不需要讲礼,上层社会的人犯法了可以不处罚。“礼不下庶人,刑不上大夫”的原意,是讲对老百姓不能严格的用礼制来要求,应该实事求是。比方说接待一个贵族,需要杀几头牛。老百姓家里几只鸡都没有,怎么合乎接待的礼节呢?同样的,上层社会的人犯法了,也不能用老百姓应该遵守的法律来处理。将贵族的头发剃掉,他会感到耻辱。你把老百姓的头发剃掉,达不到处罚效果。
青铜礼器
《三国演义》中曹操“割发代首”,相当于接受了髡刑。毕竟曹操是丞相,不是普通士兵。你非要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”,时间实在是有点早。
中国人对头发不重视,至多算到民国时期。满清入主中原时,颁布一道“剃发令”,强令汉人改剃满族发型,否则“留头不留发,留发不留头”。结果遭到汉人的抵抗,引发了江南地区江阴﹑嘉定﹑苏州等地的抗清斗争。最悲壮的是“江阴八十一日”,江阴人誓死捍卫头发,坚守城池81天。城破后,清兵连杀10天,死于清兵刀下者又有17万多人,仅有53名老小幸免于难。后来,就习惯了。
剃发易服